PPP项目融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


PPP在中国并非新鲜事物,改革开放至今,PPP在我国已经历了5个阶段和3波高潮。

第一阶段:探索阶段(1984-1993)

       改革开放以来,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,一部分外资尝试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。地方政府开始与投资者签订协议,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,本质上就是PPP。但当时尚未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,无相应的政策和规章,地方政府与投资者都是在探索中前进。

第二阶段:小规模试点阶段(1994-2002)

       与探索阶段无政府部门牵头状况不同的是,该阶段试点工作由国家计委(现“发改委”)有组织地推进,也掀起了第一波PPP项目融资的高潮。

       国家计委选取了5个BOT试点项目:合肥王小郢污水TOT项目、兰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、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、北京亦庄燃气BOT项目、北京房山长阳新城项目,其中来宾B电厂项目也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PPP试点项目。 

第三阶段:推广试点阶段(2003-2008)

       2002年,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,2003年,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让民营资本进入公共领域,2004年,建设部(现“住建部”)出台《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》,为PPP项目的开展确立了法律法规依据。

       政策东风下,各地推出大批PPP试点项目,掀起了PPP的第二波高潮。

       该阶段,外企、民企、国企等社会资本均积极参与,污水处理项目较多,也有自来水、地铁、新城、开发区、燃气、路桥等项目。第一个被官方广泛推广的PPP项目——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也于这一阶段诞生。   

第四阶段:短暂停滞阶段(2009-2012)

       随着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出,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速增长,城镇化程度大幅提高,但PPP模式在此阶段却停滞不前,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壮大,平台贷款、城投债等规模激增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,PPP发展进入短暂的停滞阶段。   

第五阶段:发展新阶段(2013年至今)

       十八大提出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”,2013年,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PPP作专题报告,肯定PPP模式在改善国家治理、转变政府职能、促进城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
       2014年以来,中央到地方均推出大量PPP项目,PPP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,并掀起第三波高潮。

       以前的PPP更多以BT、BOT等为主,政府仍是主要的投资者和风险收益主体,此轮则强调社会资本与政府共享利益、共担风险,PPP立法有望很快推出,制度配套上也更为完善。